川南在線 發(fā)布時間:2024-10-18
為了求證詩祖尹吉甫出生歸屬地,2024年8月3日至6日,由瀘州老子文化研究分會會長李云平、瀘州市民俗文化研究會會長吳茂華、瀘州職業(yè)技術學院教授陳善珍、瀘州市詩詞學會副會長孫孝蓮一行四人組成的調(diào)研小組遠赴湖北房縣、山西平遙進行實地調(diào)研考察。調(diào)研組一篇題為《從流放地視角談尹吉甫的出生地》的調(diào)研文章在川南在線和都市頭條發(fā)表后,引發(fā)熱議,短短幾日,閱讀量近六萬。
尹吉甫是西周大功臣,“文武吉甫 萬邦為憲”功高蓋世,尹吉甫是否被流放?什么原因被流放?流放地在哪里?房陵(今房縣)作為古代四大流放地之一,尹吉甫作為西周宣王時期的重臣,又是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jīng)》的采風者、編纂者,比戰(zhàn)國時期楚國的屈原早五百余年,比老子早兩百多年,比孔子早三百多年,比李白早一千多年。確鑿可考的西周大詩人為什么在兩千八百多年前會繁衍生息在房縣青峰山上?此次調(diào)研組之行也包括了尹吉甫在房陵的生活地青峰山。兩千八百多年過去了,如今上青峰山的盤山公路還陡峭到讓車上人翻腸倒肚的地步,還能感受到原始深林般的險峻和人跡罕至,兩千多年前那里的生存環(huán)境之惡劣,可想而知。
尹吉甫作為西周時期深得宣王器重、百姓愛戴的大功臣,如非不得已,怎么會在那種荒無人煙之地求生存。青峰山作為西周重臣尹吉甫晚年的“采邑”地,只有一個理由,那便是獲罪流放,基于“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的忠。”“采邑”即“采地”“封邑”“食邑”,是指古代國君封賜給卿大夫作為世祿的稅田租賦?!安梢亍笔⑿杏谥艹菄姆赓n,此封賜并非彼封賜。山西汾州曾經(jīng)是尹吉甫的“采邑”地,稱為尹國(諸侯國)。房陵縣青峰山又稱萬峰山,據(jù)房縣近代人說是尹吉甫晚年“食邑地”。前者是尹吉甫立功獲得侯爵爵位的封賜地,后者是尹吉甫晚年征戰(zhàn)被奸人陷害獲罪時的指定流放地。
(房縣人民政府網(wǎng)發(fā)表的文章)
記得調(diào)研組《從流放地視角談尹吉甫的出生地》一文在交李云平校審時,文中“僑寓在房陵的13人”改成了14人,而當時房縣博物館的《僑寓記》里明確記錄是13人,調(diào)研組把13人的簡介和流放原因等拍照保存。雖然是一個數(shù)字,作為該文的執(zhí)筆者和校審者都必須持嚴謹?shù)膽B(tài)度,尊重歷史、敬畏歷史是寫文史類文章者必備的操守。我再次調(diào)出調(diào)研組保存的房縣《僑寓記》相關照片和文字記載,確是13人無誤。
疑惑間,李云平發(fā)信息,叫把文中的14人改回13人。李云平作為房縣之行調(diào)研組的組織者,對房縣之行的所有調(diào)研文章持慎重態(tài)度,反復斟酌查證,大概也是基于《僑寓記》明確只有13人的資料信息,與房縣人民政府官網(wǎng)公布數(shù)據(jù)的14位流放的帝王將相、達官顯貴相關資料顯示的數(shù)據(jù)不符,才決定改回依照博物館公布數(shù)據(jù)13人。這個細節(jié)在我心中疑點般地存在著,關于尹吉甫晚年流放湖北房陵青峰山的判斷,還需要相關依據(jù)來佐證。
(今日房縣發(fā)表的《房縣尹吉甫遺跡及后人多》)
帶著一系列疑問,查閱了大量資料,解開了李云平第一次修改時為何把房縣《僑寓記》里記錄房縣流放史上位高權重的流放者由13人改成14人的原因。終于找到新的佐證:房縣2004年11月發(fā)表《唐朝廬陵王進山給房縣“打工”》一文中提及“周宣王朝中太師,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主要采集人尹吉甫,曾流放多年。榔口鄉(xiāng)投入30余萬元,開發(fā)尹吉甫呆過的寶堂寺,現(xiàn)已累計接待游客......嘗到甜頭......又開發(fā)帝王景點百余個......旅游收人達1400萬元?!标P鍵詞是“尹吉甫呆過的寶堂寺”,房縣青峰山的尹吉甫廟又名寶堂寺。瀏覽《湖北省石堰市房縣尹吉甫鎮(zhèn)榔口村歷史沿革》“榔口村......秦漢時期,房州人(房縣)在此開始農(nóng)耕“插禾為標,挽草為計”,標注自己開墾的范圍.....清光緒7年(1881年)......民國23年(1934年),歸屬二區(qū)青玉鎮(zhèn)(今青峰山)所轄......2012年榔口鄉(xiāng)更名為尹吉甫鎮(zhèn)。”所以,榔口鄉(xiāng)投入30余萬元,開發(fā)尹吉甫呆過的寶堂寺。秦漢時期距今約2200年,也就是說2200年前,房州人(房縣)的農(nóng)耕還是“插禾為標,挽草為計”的最原始狀態(tài),2800年前的房陵青峰山更是高山絕壁,荒無人煙,流放到那里的人,無需監(jiān)視看守,讓你走也無法走出重重大山。房陵為何能成為古代歷史上最著名的“四大流放地”之一,可從房陵的名稱由來找到答案。房陵,以“縱橫千里、山林四塞、其固高陵、如有房屋”而得名。
(百度上發(fā)表的《湖北省十堰市房縣尹吉甫鎮(zhèn)榔口村歷史沿革》)
2017年7月房縣網(wǎng)發(fā)表的《房縣發(fā)展旅游,就要給唐中宗正名......》一文“流放到房縣的帝王級人物達22位,巡撫級人物50多人,他們多是帝王宗親或貴胄之后......房縣作為18個朝代2800年帝王流放的專用地,必然會激起天下游客的憧憬和游興?!逼鋵?,房縣的流放史遠不止2800年,最早可追溯到上古時期“三皇五帝”五帝之一堯帝之子丹朱。
《在房陵流放的主要的歷史人物》中,排在第一位是“丹朱,帝堯之子,是房陵史上第一個被流放的太子?!标P于上古時代,一說距今約5000年,有學者認為,歷史時期應當從有文獻記載的人類活動開始算起,通常被追溯到三皇五帝、夏商周等早期文明(大約4000年——5000年)。一說歷史時期,應當從人類顯著影響地球表面的時代開始,大致可追溯到新石器時代。據(jù)房縣融媒2015年發(fā)表的《廬陵王在房縣的那些事》一文記載“14位被貶流放到房州帝王將相中最高層次的官員是唐中宗皇帝李顯。”
(《房陵帝王流放錄》書籍封面 掃描件)
流放是古代沿用的一種刑法,是把犯人放逐到邊遠的地方。又稱為遷刑、謫戍等。從上古時期開始,持續(xù)到明代結(jié)束,例如堯帝兒子丹朱流放到房陵,明代楊升庵流放到云南永昌,王陽明流放到貴州修文。
房陵是房縣古稱,房縣歷史悠久,文化燦爛,特別是流放文化,博大精深,全國罕見。新疆是罪犯的流放地,嶺南是文人騷客的流放地,而房陵地區(qū)則是帝王最集中、成規(guī)模、高規(guī)格的流放地。打開房陵文化叢書《房陵帝王流放錄》,雖然沒有看到尹吉甫名列其中(也許出于對外宣傳目的等),但是在房縣的各個媒體上均發(fā)布有尹吉甫曾流放在房縣的文章。其中說,把帝王流放到房陵,有其深刻原因。
首先,房陵縱橫千里,山林四塞,其鞏固有如房室,劃地為牢,流放者不易逃逸;其次,房陵歷五代亂離,無兵燹患,誠久安之地,把流放者放在房陵,安全有保障;其三,房陵離長安、洛陽、汴梁等都城不太遠,易于管理;其四,房陵中部平壩,物產(chǎn)豐富,氣侯濕潤,適于流放者生存,無衣食之憂,生活有著落。 所以,不僅流放到房陵的帝王多,而且很多大臣也都流放到房陵,最后一個流放到房陵的大臣為明代大理卿母德純。
把帝王流放到房陵,增強了房陵的歷史厚重感,歷史與地方民俗文化相結(jié)合,便形成了獨特的房陵流放文化,它提升了房縣的文化品位,是歷史留給房縣的一筆豐厚的文化遺產(chǎn)。 帝王流放,給房陵帶來了不同時期不同地域的宮廷文化、飲食文化、服飾文化、建筑文化以及方言民俗等,成為房陵文化的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資源豐富,取之不盡,并由此演繹出許多動人的故事傳說,使房陵文化大放異彩,鮮艷奪目。 房陵流放文化的挖掘、整理、出版,對于房縣人文旅游資源開發(fā)、市鎮(zhèn)建設以及酒文化,民間文化等都將產(chǎn)生重大而深遠的影響。
(百度2018年5月發(fā)表的《歷史名人:尹吉甫人物生平》)
在《歷史名人:尹吉甫人物生平》中“尹吉甫晚年被流放到房陵(房縣古稱),死后葬于房縣青峰山?!薄敖袢辗靠h”2010年發(fā)表的文章《房縣尹吉甫遺跡及后人多》一文中,寫到萬峰山(即青峰山)寶堂寺內(nèi)大型石雕龜馱碑上刻有明正德十一年立的《萬峰山寶堂寺立碑記》碑記中,明白無誤刻著“此乃古周朝名宦尹吉甫,由山西而至此,久隱山房......”。2014年4月《房縣文化》一文中“......據(jù)史料記載,有十四位失寵的帝王將相和達官顯貴流放在這里,遺留下深厚的流放文化、詩經(jīng)文化、巴楚文化......利用周宣王朝中太師、《詩經(jīng)》的主要采集人尹吉甫流放房縣時曾呆過的寶堂寺等歷史遺址,開發(fā)‘帝王流放生活探秘’和‘流放文化考察’旅游......”這些房縣的文章中直接或間接佐證了尹吉甫是從其封地---山西尹國流放到房縣的。
(房縣人民政府門戶網(wǎng)上發(fā)表的《歷史文化》)
調(diào)研組在房縣博物館很顯眼的地方看見展出的《僑寓記》里,只有13位流放在房陵的帝王將相和達官顯貴,分別是:呂不韋、趙王遷、趙王張敖、濟川王劉明、秦王趙廷美、恭帝差宗訓、惠王朱友能、唐中宗李顯、駙馬房遺愛、河間王劉元、廣川王劉海陽、清和王劉年、常山王劉勃。
根據(jù)房縣政府官網(wǎng)記載數(shù)據(jù)的最著名的是14位流放在房陵的帝王將相、達官顯貴。那么,《僑寓記》里缺失的這一位流放的達官顯貴會是誰呢?
(百度個人圖書館發(fā)表的《尹吉甫年表》)
尹吉甫是周宣王時期大臣、政治家、軍事家、哲學家和文學家,中國詩歌有記載作者的開基人,被譽為“中華詩祖”。是《詩經(jīng)》的主要采風者、編纂者;是我國歷史上第一個“萬邦為憲”的宰輔典范;是我國文學史上第一個有確切記載、比屈原早五百余年的愛國詩人;是四川歷史上比萇弘還早的第一個出川的偉人。尹吉甫文武雙全,文能治國、武能安邦,周宣王親命大臣作詩為頌“文武吉甫,萬邦為憲”,被封為西周太師。尹吉甫年逾古稀,還在為國征戰(zhàn),晚年因奸人陷害獲罪流放房陵。西周太師尹吉甫被列入流放在房陵的最著名的14名帝王將相、達官顯貴,毫不為過。
房縣開發(fā)流放文化旅游,推出的第一個流放到房陵的人物就是尹吉甫,打造的第一個曾經(jīng)的流放景點,就是尹吉甫流放時呆過的青峰山(萬峰山、寶堂寺),房縣打出的第一張文化名片就是《詩經(jīng)》文化,足以說明尹吉甫在房縣的流放史上是最濃墨重彩的一筆。但奇葩的是房縣展出的《僑寓記》人物中竟然沒有尹吉甫,其中原因值得質(zhì)疑。假如這最著名的14位流放房陵的帝王將相,其中一位就是尹吉甫,那么房縣其它宣傳平臺和近代人的文獻著作中,有關“尹吉甫,房陵人,食邑于房,卒葬于房”“中華詩祖尹吉甫,西周宣王時期太師,生于房陵、卒于房陵、食邑于房陵”的說法就要被推倒重構(gòu)。如果堅持以上說法,并堅持只有13位流放帝王將相,即使與政府官網(wǎng)和歷史文獻史料不一致,多數(shù)的大眾也不知道原由,也不會去仔細琢磨,完全可以蒙混過關的。這樣的話,房縣文化部門的同志對人民對歷史就太不嚴謹、太不負責了。如果這種不正風氣是放到清康熙時代,有些人是絕對下不了臺的。
(微信視頻號地理南波萬發(fā)布的最新頁面)
在這里,不妨把尹吉甫一生的幾個重要階段做一次簡單的梳理和推理。尹吉甫出生于四川瀘州納溪羅東村(其故居遺址尚在),童年、少年時期在龍馬潭區(qū)學士山、石洞學習生活過,學士山有“尹吉甫信讒逐放伯奇”暨琴臺霜操典故;石洞在清初曾經(jīng)有皇帝恩準修建的“周太師尹吉甫故里”牌坊。尹吉甫青年時期(約18-25歲)娶名門望族大家閨秀馬氏為妻,生子尹伯奇。馬氏夫人因故早逝,葬于夫家墳地納溪羅東山羅東漕尹嘴(咀)附近的飛鳳寺主殿位置,后因每年祭祀者太多,損壞當?shù)匕傩涨f稼作物,無奈約于清代1830年遷墳墓于納溪豐樂羅東山寨(戰(zhàn))門口牛背石附近,馬夫人墳塋墓碑尚存,其守墓人歷經(jīng)十代為馬氏墳墓守墓的遺址尚存。尹伯奇被后母(后母生子尹伯封)讒言所害,在學士山被逐放后撫琴作《琴臺霜操》,至今撫琴臺遺跡尚存。
歷朝歷代,“琴臺霜操”和“衣苔帶藻”的故事在瀘州廣為流傳,古代不少文人大咖都曾為撫琴臺留下寶貴詩篇。尹吉甫青年(約29歲)北伐獫狁征戰(zhàn)于山西平遙、南征淮夷平亂理政于河北滄州南皮等地,不但戰(zhàn)功赫赫,還是山西平遙的筑城之祖,賞賜封地是山西含平遙在內(nèi)的汾州。尹吉甫在仕周期間,先后另娶仲氏和姜氏,后來仲氏仳離,改嫁給尹吉甫宗侄伯氏;姜氏即讒言陷害伯奇之人,后被處死。尹吉甫晚年參與征戰(zhàn)西戎,被奸人主帥伯氏陷害,獲罪后,被幽王卸職消祿,舉家從其封地山西汾州流放房陵青峰山,其后裔家眷等一并同往流放地房縣青峰山,并在此一帶接受流放處罰,繁衍生息。
兩千八百多年過去,房縣的尹氏后裔可謂瓜瓞綿綿,枝繁葉茂。尹吉甫客死他鄉(xiāng),瀘州有御立的“穆清祠”,建在蔣家大院附近(今瀘州酒城賓館內(nèi)),有史料為證。穆清祠是紀念尹吉甫、尹伯奇父子的祭祀廟,歷朝歷代在瀘州執(zhí)政的官員無不頂禮膜拜,將穆清祠修繕一新。穆清祠在特殊年代遭到損毀,1930年瀘州尹氏后裔將穆清祠遷至今瀘縣太伏鎮(zhèn)萬定場照南山,后更名為尹氏宗祠。照南山的尹氏宗祠2012年成為四川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宗祠的四方至今立有保護范圍界樁。
不管房縣的《僑寓記》里缺的是哪一位流放的達官顯貴,尹吉甫晚年流放到房陵是不爭的事實,有關“尹吉甫,房陵人,生于房陵,食邑于房陵”之說法是對歷史、對人民極不嚴謹和負責的。
作者:孫孝蓮 李云平 校審:李云平
2024年10月9日—12日 于聽荷齋
編輯:李永鑫
關注川南在線網(wǎng)微信公眾號
長按或掃描二維碼 ,獲取更多最新資訊
文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