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南在線 發(fā)布時間:2025-08-08
□ 肖大齊
《四川文學》2025年第4期刊載邵忠奇的中篇小說《水生》,以西南閉塞鄉(xiāng)村為背景,通過主人公水生的悲劇命運,深刻揭示了20世紀90年代中國鄉(xiāng)村社會轉型期的矛盾沖突,以及人性在困境中的扭曲與掙扎。小說中,水生的“利益訴求”并非簡單的物質追求,而是深陷于道德、法律與情感糾葛的復雜漩渦。他的行為——買賣媳婦、威脅恐嚇老板索要賠償、執(zhí)著于修建石拱橋——既是個人欲望的投射,也是時代洪流中個體與社會對抗的縮影。水生的故事不僅是一個鄉(xiāng)村青年的悲劇,更是一面鏡子,映照出當代青年在利益博弈中的困境與選擇。
本文從“當代青年的價值迷途與博弈困局”等三個維度,探討《水生》中隱含的當代青年利益博弈的深層邏輯,并試圖為青年群體提供精神突圍的啟示。
當代青年的價值迷途與博弈困局
水生的悲劇首先源于他對“利益”的執(zhí)念。他以三千元購買被拐賣的草娥為妻,試圖用金錢填補情感的空洞;他威脅老板索要賠償,將法律與暴力交織成生存的工具;他執(zhí)著于修建石拱橋,既是對亡妻的悼念,也是對“血腥錢”的自我凈化。這些行為看似荒誕,卻折射出轉型期鄉(xiāng)村青年在物質匱乏與精神困頓中的畸形訴求。水生的“利益”并非單純的經(jīng)濟利益,而是夾雜著尊嚴、情感、救贖的復雜混合物。
這種利益與道德的撕裂,正是當代青年利益博弈的核心戰(zhàn)場。在城市化、信息化浪潮中,青年群體面臨著前所未有的“生存壓力”與“價值迷失”雙重困境,這直接加劇了他們在利益獲取過程中與道德底線的沖突。
水生“買媳婦”的行為,其本質是企圖用物質利益(金錢購買)強行填補情感與倫理的缺口(家庭完整、情感慰藉),這正是當代青年利益博弈中一個極端而深刻的隱喻:
當“成功”“幸福”“安全感”等核心價值被單一化為物質利益目標,而實現(xiàn)路徑又受限于資源、機會或能力時,青年極易滑向道德模糊地帶。
當代青年的現(xiàn)實博弈圖景中,類似撕裂觸目驚心:
職場博弈的倫理困境: 一些青年為快速晉升或獲取高額回報,選擇參與數(shù)據(jù)造假、商業(yè)間諜、金融欺詐等灰色甚至違法行為;或在文化中默許過度壓榨,以健康與個人生活換取物質利益,陷入“成功即異化”的怪圈。
信息時代的道德陷阱: 為流量和收益,部分青年制造傳播虛假信息、煽動網(wǎng)絡暴力、進行隱私販賣,在“注意力經(jīng)濟”的裹挾下,將道德操守視為可交易籌碼。
消費主義下的價值扭曲: 物質主義盛行,使部分青年將“擁有”等同于“成功”,陷入過度消費、超前消費甚至借貸消費的泥潭,將人生價值捆綁于物質符號,在攀比與焦慮中迷失。
情感與利益的異化交易: 婚戀市場中“物質至上”的評判標準,迫使部分青年將情感關系異化為物質條件的交換,犧牲情感本真以換取“安全感”或“社會認可”。
水生的故事尖銳地揭示了這種撕裂的根源:當“利益”成為衡量一切的至高準則(工具理性極度膨脹),道德、情感、信仰等價值理性必然被邊緣化、被工具化。他購買草娥填補家庭創(chuàng)傷,最終草娥死亡;他用威脅手段獲取賠償,卻未能逃脫內心譴責與外部追責。
這警示當代青年:在利益博弈中,任何試圖完全剝離道德考量的單維度利益追求,最終都將導致精神空洞和現(xiàn)實反噬,難以獲得真正的滿足與安寧。博弈的智慧,恰恰在于如何平衡利益驅動與道德約束。
結構性困局下的青年博弈策略
水生的悲劇還源于他與社會的對抗。小說中,水生拒絕與政府水電站合作,執(zhí)意修建石拱橋的行為,本質上是一個被命運捶打的靈魂在物質洪流中尋找精神錨點的嘗試。這座未完成的石拱橋,既是水生對抗社會異化的象征,也是他試圖通過個人行動重建意義的隱喻。然而,他的孤軍奮戰(zhàn)注定失敗——當個體利益訴求與社會主流發(fā)展邏輯(水電站代表的現(xiàn)代化、效率優(yōu)先)發(fā)生沖突時,缺乏組織和支持的個體力量顯得極其渺小。
這正是當代青年在利益博弈中遭遇的普遍性結構性困局:在資本邏輯主導、社會結構板結的背景下,青年的個體利益訴求常常遭遇系統(tǒng)性壓制,被迫在既定的框架內艱難博弈。
教育與就業(yè)市場的結構性擠壓: 學歷貶值、內卷加劇,使得青年在求職市場的議價能力下降,被迫接受高強度、低保障的工作或“靈活就業(yè)”,為生存而犧牲發(fā)展預期和生活質量。
平臺經(jīng)濟下的算法囚籠: 外賣騎手、網(wǎng)約車司機、內容創(chuàng)作者等,其收益、評價乃至生存狀態(tài)高度依賴于平臺算法規(guī)則,個體在“算法剝削”下缺乏有效博弈手段,利益被隱形剝奪。
階層流動的隱性壁壘: 資源分配不均、機會不平等(如家庭背景、地域差異),使得部分青年在起跑線上就處于劣勢,其通過努力改變命運的博弈成本異常高昂。
公共政策與個體需求的錯位: 社會政策或大型項目(如水電站)在追求整體利益時,可能忽視或損害特定青年群體的切身利益,而個體表達和維權渠道不暢。
水生的石拱橋與水電站的沖突,是這種結構性對抗的縮影。水電站代表了一種強大的、追求效率與規(guī)模利益的社會力量,而石拱橋則是個人對意義、情感和傳統(tǒng)價值的堅守。水生的失敗并非因為其訴求不合理,而在于其博弈策略的單一與無力——僅憑一腔孤勇和原始對抗。
《水生》的啟示在于:青年欲在結構性困局中有效博弈,必須超越個體的單打獨斗,尋求更智慧的破局之道:
凝聚集體力量: 聯(lián)合面臨相似困境的同伴或社群(如工會、行業(yè)組織、興趣社群、公益團體),通過集體談判、聯(lián)名倡議、互助合作等方式,放大聲音,增強博弈籌碼。水生若能聯(lián)合村民共同爭取權益,結局或將不同。
善用傳播杠桿: 在信息時代,巧妙運用自媒體、社交媒體、公共傳播(如水生石拱橋的故事若能廣為人知),將個體困境轉化為公共議題,引發(fā)社會關注,形成輿論壓力,撬動改變。
尋找制度縫隙與創(chuàng)新路徑: 在現(xiàn)有規(guī)則體系內尋找可操作空間(如政策支持的新興領域),或通過創(chuàng)新模式(如社會企業(yè)、公益創(chuàng)業(yè)、文化IP打造)開辟新賽道,實現(xiàn)個人價值與社會價值的統(tǒng)一。
以文化符號增強博弈韌性: 如同石拱橋承載的情感與象征意義,當代青年可挖掘自身文化身份、價值主張(如環(huán)保、公平、創(chuàng)造力),將其轉化為獨特的精神資源和文化資本,增強在利益博弈中的韌性和吸引力。
利益博弈中的精神突圍與價值重構
盡管水生的悲劇令人唏噓,但小說并未止步于對利益異化的批判,而是通過“殘缺美”的哲學思考,為當代青年提供了另一種可能。水生的石拱橋始終未完成,這座“殘缺”的建筑反而成為他對抗命運的精神圖騰。邵忠奇通過這一意象,揭示了“殘缺”如何成為救贖的起點——當個體承認自身利益訴求的局限性、現(xiàn)實的不完美,并在殘缺中主動尋找和建構意義時,便有可能突破物質主義與工具理性的牢籠,實現(xiàn)精神的突圍。
水生的執(zhí)著修橋,尤其在草娥死后,其意義已遠超物質利益或紀念本身,升華為一種在殘缺中堅守、在絕望中尋求意義的生命姿態(tài)。草娥的死亡,殘酷地證明了純粹物質利益填補心靈創(chuàng)傷的虛妄。
這深刻啟示當代青年:在激烈的利益博弈中,真正的安全感和滿足感,無法完全依賴對外在物質和成功的占有來實現(xiàn)。承認博弈的局限性、接受人生的“不圓滿”(殘缺),恰恰是精神成長的起點。
當代青年的精神突圍路徑,正可借鑒這種“殘缺中尋光”的智慧:
超越單一物質利益觀: 反思“唯成功論”“唯物質論”,重新定義“利益”內涵,將精神充實、身心健康、人際關系和諧、社會貢獻等維度納入人生價值的坐標系。例如,選擇“慢生活”“極簡主義”,追求工作與生活的平衡;投身公益、環(huán)保、社區(qū)服務,在利他中實現(xiàn)價值。
將“陰影”轉化為覺醒動力: 正視成長過程中的原生家庭問題、教育缺失、社會不公等“陰影”(如水生背負的“買媳婦”污點),不是逃避或怨恨,而是將其轉化為深刻反思社會、完善自身、推動改變的契機。如一些青年通過“教育平權”“反貧困”等行動回饋社會。
在文化創(chuàng)造中安頓心靈: 通過文學、藝術、音樂、手工藝等非功利性的文化創(chuàng)作與審美體驗,表達自我,連接他人,在精神層面構建對抗物質異化的堡壘。水生未完成的石拱橋,本身就是一種震撼人心的“行為藝術”。
“數(shù)字戒斷”與回歸本真: 有意識地減少對虛擬世界和消費信息的依賴(如“斷舍離”“數(shù)字安息日”),關注當下,回歸真實的線下生活和人際互動,在簡單質樸中重獲內心的平靜與力量。
當代青年利益博弈的終極啟示
《水生》的悲劇性結局并非對利益博弈的否定,而是對當代青年精神困境的深刻揭示。水生的“殘缺”既是個人的失敗,也是時代癥候的體現(xiàn)。然而,正是這種對“殘缺”的呈現(xiàn)與超越性思考,為當代青年照亮了一條可能的出路。水生的故事警示我們,利益博弈是人性的永恒試煉場。唯有在博弈中,將道德良知作為底線,將情感溫度作為滋養(yǎng),將精神信仰作為燈塔,青年才能在物欲橫流的時代,避免淪為純粹的利益計算器。
當代青年的行動啟示:
底線思維: 青年需將道德倫理內化為博弈的剛性約束,警惕任何“唯利益論”的誘惑。
策略升級: 善用文化傳播、集體行動、制度創(chuàng)新等智慧手段,提升在結構性困局中的博弈能力。
價值重構: 主動超越單一物質利益觀,將精神追求、社會價值、情感連接納入利益考量范疇。
接納與超越: 正視人生和博弈中的“殘缺”與“陰影”,將其轉化為成長動力和意義源泉。
行動即救贖: 通過公益實踐、文化創(chuàng)造、推動公平正義等具體行動,在實現(xiàn)個人發(fā)展的同時促進社會向善。
正如邵忠奇筆下的石拱橋,即使未完成,其矗立在馬躍河畔的殘缺姿態(tài),也成為了刺破黑暗、引人深思的一束微光。
這束光昭示著當代青年在利益博弈中的終極使命:在承認現(xiàn)實局限(殘缺)的前提下,不放棄對意義的追尋(尋光),在激烈的博弈中,始終守護人性的尊嚴與溫度(守護溫度)。
愿當代青年在小說《水生》的鏡鑒中,既能看清時代洪流下的裂痕與暗礁,也能汲取在殘缺中執(zhí)著尋光、砥礪前行的勇氣與智慧,于利海浮沉間,書寫屬于自己的正途。
作 者 簡 介
肖大齊,合江縣人。中國楹聯(lián)學會理事,四川省文藝促進會、生態(tài)文明促進會、楹聯(lián)學會常務理事。四川省作家協(xié)會、文藝評論家協(xié)會會員。出版有《夜郎古道》《雙槍老太公》《我的援藏空間》《川渝黔金三角旅游文化研究》等文學、社科作品14部。建筑工程高級工程師,高級職業(yè)經(jīng)理人,四川省科技技術技能人才。長期致力于本土文化研究與區(qū)域文旅商產(chǎn)業(yè)研究實踐,在文學藝術評論、生態(tài)價值轉化、產(chǎn)業(yè)融合創(chuàng)新等領域有深入探索。
編輯:李永鑫
關注川南在線網(wǎng)微信公眾號
長按或掃描二維碼 ,獲取更多最新資訊
文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