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南在線 發(fā)布時間:2025-03-13
3月4日,敘永縣在第四次全國文物普查中新發(fā)現(xiàn)兩處不可移動文物,填補了《明史》記載中關于江門峽疏浚通航這一段歷史的實物史料空白。
纖夫居住所留下石床。供圖:文旅敘永
《明史》記載:“永寧宣慰司言,所轄地有百九十灘,其八十余灘道梗不利。詔震疏治之。震至瀘州按視,有支河通永寧,乃鑿石削崖,令深廣以通漕運。又辟陸路,作驛舍郵亭,駕橋立?!?/p>
在“四普”實地調查中,敘永縣普查人員新發(fā)現(xiàn)江門曹公祠摩崖造像、江門峽航運遺跡兩處不可移動文物。
江門曹公祠摩崖造像
摩崖造像主龕。供圖:文旅敘永
位于江門鎮(zhèn)江門社區(qū)峽江路321國道(小地名“大灘”),東距永寧河10米,南距尹斯禮家10米。建于明代,共有3龕6尊造像。
曹公祠條石。供圖:文旅敘永
主龕上方有一通條石,上刻“曹公祠”三字,為楷體字體,四周有回字紋作為裝飾。主龕內有主神2尊,供養(yǎng)人2尊。二龕內有造像2尊。三龕為摩崖石碑,因該龕面臨永寧河,龕內文字因河流沖刷難以辨識,為記錄曹震疏浚通航事跡的碑記。
江門峽航運遺跡
石絞盤遺跡。供圖:文旅敘永
位于江門鎮(zhèn)江門社區(qū),南距曹公祠15米?,F(xiàn)河道兩岸留存有石絞盤以及船工休息所留下的崖洞等遺跡。其中,石絞盤磨心為方形,因年代久遠,原磨心已毀損不存;崖洞內留有石床、手把窩、腳窩窩等生活痕跡。
此次新發(fā)現(xiàn)的上述兩處文物,是江門峽疏浚通航歷史的重要見證。
(來源:瀘州融媒 瀘州市融媒體中心記者 李家平 通訊員 周凌萱)
編輯:李永鑫
關注川南在線網(wǎng)微信公眾號
長按或掃描二維碼 ,獲取更多最新資訊
文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