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南在線 發(fā)布時間:2021-07-19
她,堅守深山苗寨20余年,用一名共產(chǎn)黨員獨特的“三語”教學,托起300余名孩子“心中的太陽”。
她,就是瀘州市古藺縣大寨苗族鄉(xiāng)富民小學教師楊啟分。
楊啟分,女,苗族,1963年8月出生。2000年加入中國共產(chǎn)黨,曾任歷屆大寨苗族鄉(xiāng)黨代表、兩屆古藺縣黨代表、瀘州市第七屆黨代會代表、四川省第十屆黨代會代表。2010年被古藺縣委評為古藺縣“十佳優(yōu)秀共產(chǎn)黨員”。2012年獲評“瀘州市優(yōu)秀共產(chǎn)黨員”。2019年獲評“瀘州好人”。
楊啟分
古藺縣大寨苗族鄉(xiāng)富民村7社是一個苗族聚居的村寨,“甲”是當?shù)厮追Q的一個地理位置,村民們習慣用甲、乙、丙來表示上、中、下的位置。這里是當?shù)睾0巫罡叩牡胤?,鄉(xiāng)親們便叫它“上甲”。
楊啟分是當?shù)氐囊幻R聘教師,也是上甲唯一的一名女共產(chǎn)黨員。她領著314元的工資收入,在上甲擔任了12年學前教育和小學低段教育教師,將自己的青春、熱血和夢想植根在這塊貧瘠土地的教育事業(yè)中。上甲人稱她nongguo(苗語音譯),譯為“星光”。因為在上甲人看來,楊啟分就是點綴在上甲夜空的一顆明星,指引著上甲少年前行的路。
情定上甲 目睹深山貧困輪回真相
1982年,家住敘永縣正東鄉(xiāng)的楊啟分在踩山節(jié)上與上甲的苗族青年王佩金一見鐘情,交換了定情腰帶,自此遠嫁上甲。他們婚后生活并不是詩與遠方,遠沒有踩山時的浪漫。
上世紀八十年代的上甲,全寨主食以包谷和紅薯為主,一年到頭見不到一粒大米,全寨人局限在閉塞的生活圈子里,思想保守封閉,視讀書寫字無用。當時寨民流行的口頭禪是:“不靠讀書吃飯,只靠鋤頭當家”。由于沒有學校、沒有教師,全上甲的十幾個孩子都成為了滿山跑的“野孩子”。只有初中文化的楊啟分便是當?shù)氐奈幕潭茸罡叩娜恕?/p>
1992年,富民村的老支書找到了楊啟分說:“孩子啊,上甲這地方窮啊,實在是留不住教師,寨子里的這些個山里娃,再不進學堂,就別說學什么文化了,就連漢話都不會說,這將來可咋辦?。俊贝逯姆胃源騽恿藯顔⒎?,但是,她還在猶豫:若去當這幾乎沒有收入的村上教師,原本貧困的家庭咋辦?
楊啟分出席2019瀘州好人頒獎典禮
在猶豫的日子里,楊啟分參加了一場寨里的婚禮,看到上甲少年們因為沒有接受過文化教育,十幾歲的姑娘、小伙匆匆成婚。在婚禮現(xiàn)場,其他村民們都在吆喝著生子,只有楊啟分看得更深,這對新人都沒有念過書,明天他們依舊會面朝黃土背朝天,重復父輩的貧困輪回,目睹著一切的她心痛難忍,暗暗打定主意。
站上講臺 兢兢業(yè)業(yè)育得桃李滿園
1993年3月的一天,楊啟分起了個大早,走了大半天山路從鄉(xiāng)教辦領回了教材,組織起幾個山里的孩子坐進破舊的教室。至此,上甲的大山里開始響起了苗語、漢語和普通話三種語言交織的讀書聲。從那一刻開始,人民教師楊啟分開始了她的教育生涯。
一晃就是12年。到2005年,楊啟分先后教授的近100名學生已經(jīng)逐漸長大成才,有的進入瀘州醫(yī)學院(現(xiàn)西南醫(yī)科大學)等高等學府繼續(xù)深造,有的開辦著自己的企業(yè),有的則投身到南下打工的浪潮,都在追尋著希望和夢想。
從廣州打工回來的王智慧和楊秀群在楊啟分家看著學生時代的照片感慨道:“要是沒有楊老師這位啟蒙老師,沒學會古藺話和普通話,我們根本走不出上甲的這片天地,更談不上打工掙錢,改變家里的面貌了?!爆F(xiàn)在,楊啟分班上的幾個上甲的孩子時常圍著楊啟分高興地說:“我們以前看電視都聽不懂,現(xiàn)在我們會看動畫片了,好安逸哦?!?/p>
家人施壓 拗不過女黨員奉獻之心
2005年秋季學期即將開學,大寨苗族鄉(xiāng)開始實施資源整合集中辦學,上甲農(nóng)發(fā)小學因?qū)W生人數(shù)少、辦學規(guī)模小,被撤并到十幾里以外的富民小學,楊啟分再次面臨選擇。這時候,在西安當包工頭的弟弟說:“二姐啊,既然學校撤了,你就不用教了,你到我的工地上去做做飯、開開小賣鋪,我開你每月3000元的工資?!睏顔⒎中χf:“弟娃,我可享受不了這福分,上甲的孩子需要我,我還是跟這些孩子在一起,心里踏實快樂些?!?/p>
楊啟分在雨中和學生一同上學
年近古稀的父親來了,圓形的地爐前,火紅的木炭發(fā)出吱吱吱吱的聲響,映紅了父親古銅色的臉,還有楊啟分和丈夫王佩金憂郁的面容。父親語重心長地說:“二女啊,當初你教這個書,我還是支持你,但是現(xiàn)在你太難了,你們兄妹幾個就你的經(jīng)濟最惱火了,照此下去實在是不能堅持了,不干了吧!”
楊啟分沉默了許久,慢慢說道:“我已經(jīng)習慣了,現(xiàn)在說不干,我已經(jīng)適應不了,再說我還是一名黨員,我不干誰干?。俊?/p>
天災降臨 夫婦相濡以沫穩(wěn)守初心
2010年5月,經(jīng)歷了西南地區(qū)難逢數(shù)月的干旱上甲土地,突逢連續(xù)幾日的暴雨,陡峭山嶺上的泥土再也承受不起雨水的沖刷,混合成滾滾的泥石流奔騰而下,50年一遇的洪災發(fā)生了!楊啟分家的土地和秧苗全部被厚厚的石頭和淤泥覆蓋了。面對滿目狼藉甚至可能永不復耕的土地,夫婦倆呆坐了許久,一夜未眠。第二天,兩口子還是揮起鋤頭,開始清理淤泥。
“娃她爸,家里這么惱火,又遇上天災,我干脆不教書了吧!”楊啟分說(用苗語)。
“你不教,上甲的孩子些怎么辦呢?”丈夫王佩金說。
“其實,我也舍不得那些娃,離開了他們心里總是空蕩蕩的,不踏實?!?/p>
“沒關系,家里有我在。”
“那我每天上課回來就只能幫你做半天活路哦。”
“要得,你去把孩子們教好吧”……
創(chuàng)新方法 苗族少年受益走出深山
2010年,楊啟分所在的富民村小只有50名學生、4名教師,楊啟分教的學前班只有12名學生,全部來自上甲。每天傳授的簡單知識,楊啟分總要先用苗語解釋其意,后用古藺方言講解,再用普通話教讀其音。學校的教師們都說楊啟分從事的是“三語”教學,也只有經(jīng)過了她的“三語”學前教育,這些苗族山里娃才能在課堂上聽懂漢族教師們所教授的課程。
楊啟分和家人
2005年至今,又過去了十余年,300余名學生陸陸續(xù)續(xù)從富民小學走了出去,各自奔赴前程,走出了大山,走向了城市,而將這一切看在眼里楊啟分在心中默默地高興著。
直至今時今日,楊啟分依然在用“三語”教學著苗寨的孩子們……
后來,富民小學迎來了瀘州市流動少年宮項目,在學校辦起了民族少年宮。楊啟分的“三語”教學成了少年宮的特色,她除了“三語”,當然還得兼任著少年宮的輔導員老師……
關注民生 積極奔波鄉(xiāng)村民生一線
楊啟分除了是老師,還是一名共產(chǎn)黨員。教學之余,她還心系群眾,始終關注著富民村的民生。
了解到外面雞肉行情看漲,她提議組織村民發(fā)展土雞養(yǎng)殖,使得農(nóng)戶人均增收1000元;課余時分,她還積極組織群眾投工投勞,參與生產(chǎn)便道修建,改善了上甲的農(nóng)業(yè)基礎設施。2011年4月—9月,持續(xù)高溫干旱,全寨農(nóng)業(yè)損失慘重,人畜飲水十分困難。楊啟分帶領上甲同胞積極投入抗旱自救,積極尋找水源,組織群眾擔水”,最終打贏了抗旱救災這場硬戰(zhàn)。2020年,突如其來的新冠疫情席卷全國。作為黨員,楊啟芬第一時間主動請戰(zhàn),到富民村監(jiān)測點參與值守,并用苗漢雙語向群眾宣傳抗疫知識。當時,海拔一千多米的富民村正值寒冬,臨時搭建的監(jiān)測點還沒有取暖設施,楊啟芬只能忍受著嚴寒,耐心地登記著來往人員信息、勸返聚集人員。
mi mo nuo ruoruoruo(苗語音譯),“太陽當空照,花兒對我笑,小鳥說,早早早,你為什么背上小書包”每天清晨,苗語、漢語、普通話交織的歌唱聲都要在上甲的山間響起,經(jīng)久不絕。歷經(jīng)多番的現(xiàn)實理想的沖突的楊啟分,身穿苗族服飾,手執(zhí)粉筆,在建設一新的富民小學課堂上,繼續(xù)書寫一位大山深處共產(chǎn)黨員獨特的“三語”教學人生……(古藺縣委統(tǒng)戰(zhàn)部 古藺大寨苗族鄉(xiāng)人民政府 黃金)
編輯:李永鑫
關注川南在線網(wǎng)微信公眾號
長按或掃描二維碼 ,獲取更多最新資訊
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