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亚洲无线码av|亚洲欧美高清麻豆综合|国产精品区一区二区免费|国产亚洲一区二区三区无码|久久久久国色av免费观看|亚洲欧洲一区二区综合精品|人妻中文字幕一区二区免费线|国产精品国产三级国产AV中文

川南地區(qū)綜合性網絡門戶

劉山與柳棍 舞出了傳承的“花”——

文苑川南在線  發(fā)布時間:2024-11-23

柳棍又稱打蓮蕭,源于明末清初,因舞者手持蓮蕭,邊打、邊跳、邊唱而得名。

進入新千年,柳棍獨特的“嘩嘩”聲在劉山再度響起。

1.gif

柳棍表演(來源:沿灘融媒)

2013年自貢市人民政府公布第三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柳棍榜上有名。

如今柳棍在當地

不但跳出了新活力

還一舉“跳”進了校園

被編入了學校校本教材

校園里跳“柳棍操”

“沿灘區(qū)劉山學校第二套柳棍操《立志揚帆》開始啦!”

11月19日上午9點30分,隨著大課間集合鈴聲響起,學生們從各個教室匯入操場。

在劃定的區(qū)域

每人手持一根

兩端帶著銅錢的彩色棍棒

有節(jié)奏地敲打身體各個部位

發(fā)出整齊的“嘩嘩”聲

場面蔚為壯觀

2.jpg

劉山學校的課間柳棍操

柳棍與劉山學校的結緣

這要追溯到十年前......

2014年,劉山學校和劉家山社區(qū)合作,通過民俗文化進校園活動將柳棍引進學校社團并在全校推廣——以音樂老師張惠為首的課題組,將柳棍與音樂、舞蹈相結合,編排出時長8分鐘的一套柳棍操,替代了學校大課間廣播體操。

“剛開始是葉明學(自貢市非物質文化遺產柳棍傳承人)親自教,后來由她來教我,我再教學生?!?/p>

張惠的另一個身份是柳棍第三代傳承人,她表示小孩子天性活潑好動,因此以柳棍為器械的“新課間操”推出后便受到了同學們的歡迎。

目前“柳棍”已經成了劉山學校一大特色。同學們不但在大課間時跳柳棍操,美術課畫柳棍,作文里還寫柳棍;學校還專門定制了“柳棍舞起來”紙杯,布置了“柳棍文化屋”,成立了柳棍社團,融入柳棍唱詞元素創(chuàng)作了校歌《點亮生命》,編印了校本教材《柳棍與藝術》。

記者在翻閱《柳棍與藝術》時發(fā)現(xiàn),這本教材用圖文結合的方式,詳細介紹了柳棍藝術的產生與傳承,柳棍的制作、基本動作和基本隊形等。其中柳棍操基本動作分為前敲、后敲、右腳內彈、左腳跳后反彈等等。

3.jpg

劉山學校學生正在練習柳棍操

“不少學生盡管畢業(yè)很多年了,基本動作還沒有忘,想起來還能跳兩下?!?/p>

劉山學校副校長劉坤友接受采訪時表示,通過柳棍操,同學們的精神面貌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也使得這項獨具地方文化特色的民間藝術,能夠一代一代傳承下去。

據了解,近年來劉山學校先后被評為 “自貢市藝術教育特色學?!薄叭珖鴥?yōu)秀文化傳承學校”,并成為柳棍文化保護傳承基地。

社區(qū)有支“舞蹈隊”

當劉山學校學生們在大課間集體跳“柳棍操”時,學校百米開外的劉家山社區(qū)居委會辦公地,一支柳棍舞蹈隊正在抓緊排練,以備戰(zhàn)三天后(22日)在榮縣舉行的“大地歡歌”展演。

記者在排練現(xiàn)場見到,12名身著統(tǒng)一服裝的隊員手持柳棍,跳、顫、敲、轉、踢等近百個動作一氣呵成。節(jié)目《蓮蕭是根竹棒棒》由隊員自主編排,時長約6分半鐘。

讓人感到意外的是

這支隊伍平均年齡已超過了60歲

隊員當中既有年過七旬的老人

也有經歷癌癥手術

正處于康復期的患者

4.jpg

排練中的柳棍舞蹈隊

“刀口從胸口位置一直劃到了肚皮……”隊員鄭瑞華在身上比劃,打趣稱柳棍治好了自己的癌癥。據悉,鄭瑞華于2022年進行了手術,出院后一直堅持隨隊參加排練和比賽。

甘平禮是隊伍當中唯一一名男隊員,被大家戲稱為“一枝花”,他表示自己既不愛釣魚也不打麻將,柳棍算得上唯一的愛好。

隊伍當中張述清、劉光芬兩位老人均年滿70周歲,在她們看來,柳棍強身健體的作用明顯,稱加入隊伍后自己原來的肩周炎和頸椎病都緩解了,因此心情特別愉快。

“生活當中難免會有煩心的事,跳一跳煩惱就不見了?!?/p>

三十出頭的邱會珍是隊伍里最年輕的人,2012年從廣東韶關嫁到自貢劉山的她,能講一口流利的四川話。邱會珍一個多月前才接觸柳棍,她接受采訪時表示在自己的粵北家鄉(xiāng)有采茶戲,逢年過節(jié)時也會舞香火龍,相比之下柳棍毫不遜色。

“如果你們早幾天過來的話,葉四姐還在……”

隊伍臨時負責人、劉家山社區(qū)副主任劉召莉告訴記者,自從葉四姐因病離隊后,自己肩上的擔子就驟然加重了。劉召莉和其他隊友嘴里的葉四姐,就是舞蹈隊創(chuàng)辦人、將柳棍進校園的關鍵性人物葉明學。

據了解,葉明學被救護車接走的前一天晚上還在參加排練。當時隊員們就覺察到,葉四姐說話都已經很費力了。據悉,曾擔任劉家山社區(qū)主任和劉山文化站站長的葉明學,在傳承弘揚柳棍藝術上花了20多年光陰,傾注了無數心血。

病房中的“傳承人”

“大家左手一起做梅花手,中指頭要翹起來……”

盡管劉召莉每天都會將排練過程拍成視頻上傳到微信群,但在四川大學華西醫(yī)院等候檢查結果的葉明學,仍不時會通過視頻聊天遙控指揮,現(xiàn)場給隊員們“摳細節(jié)”。

在微信群內,葉明學和隊員們互動十分頻繁,讓她操心的除了動作的整齊度,還有服裝、道具、妝容等細節(jié)。

19日當天,葉明學在隊員排練前專門叮囑:“排練時要統(tǒng)一服裝,但不一定要穿新的一套,新衣服留著上臺表演穿……”

5.jpg

隔屏指導隊員的葉明學

“盡管葉四姐人不在這里,但她的心一直都和我們在一起。”

隊員伍志琴和葉明學相識超過20年。她告訴記者,早在2000年,當時壩壩舞還沒在劉山興起,葉明學就帶領上百人一起做眼保健操,后來大家又跟隨她學柳棍。

據傳,柳棍源自乞丐手中的打狗棍,后來兩端裝上了銅錢、增添了配飾,就成了用于表演的道具。

在劉山當地老人的記憶里

每逢春節(jié)或大戶人家操辦喜事時

柳棍就會和龍燈、秧歌、牛兒燈一起出場

場面好不熱鬧

6.jpg

在牛佛古鎮(zhèn)柳棍和牛兒燈一同出場表演  攝影 宋姿熠

“我小時候就見過耍柳棍的人挨家挨戶上門拜年,但怎樣耍,既沒有文字記錄,也沒有幾個人能說得清楚?!?/p>

從2000年開始,擔任劉家山社區(qū)主任的葉明學為了豐富轄區(qū)居民業(yè)余文化生活,四處尋訪老一輩藝人(其中包括如今已83歲高齡的鄭太芬),根據他們的回憶進行整理、編排,最終讓柳棍這門無法考證發(fā)明人以及早期傳承人的民間藝術,得以“復活”,并展現(xiàn)出更加積極向上的面貌。

“柳啊柳蓮柳啊,荷花一朵蓮海棠花……”11月19日,葉明學接受記者采訪時,在電話另一頭輕輕哼唱起來。

7.jpg

柳棍舞出新面貌

在葉明學看來,柳棍屬于一種民間自娛自樂的藝術,動作主要為十字步,可邊走邊舞、邊唱邊舞;唱腔分為上腔和下腔,唱詞隨意性很強,可以“見物說物” ,既能表達悲傷也能傳遞喜悅?,F(xiàn)代柳棍表演可用于表揚好人好事,弘揚傳統(tǒng)美德,或宣傳國家政策。如今,葉明學已創(chuàng)作近百首柳棍唱詞。

據悉,為了搶救并保護柳棍這一人們喜聞樂見的藝術表現(xiàn)形式,葉明學付出了旁人難以想象的代價。

“2013年申請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時候是夏天,很熱,我?guī)е魂犎嗽隗w育館一練就是好幾個月?!?/p>

葉明學稱自己白天帶隊訓練,晚上到網吧完成申遺所需的材料,往往一寫就是一個通宵。

8.jpg

牛佛古鎮(zhèn)的柳棍表演  攝影 宋姿熠

葉明學反映,盡管柳棍藝術得到了當地政府和相關部門的支持,但其發(fā)展仍然困難重重,最大的問題就是經費短缺。她表示不但服裝道具要錢,外出表演比賽費用、隊員演出補貼等都面臨一定困難。此外,由于隊員本身還承擔著家庭角色,訓練比賽時常常遇到隊員家屬不支持的情況,這時候就需要葉明學出馬,挨個上門做工作。

“不能讓柳棍在我們這一代人手上丟了。”

年過六旬的葉明學表示,只要身體允許,自己就會一直跳下去、唱下去。讓她感到欣喜的是,以邱會珍為代表的一代年輕人已經在社區(qū)舞蹈隊挑起了大梁;當劉山學校大課間鈴聲響起時,孩子們手中揮舞的柳棍越來越嫻熟。

(來源:自貢網)

編輯:肖昂


關注川南在線網微信公眾號
長按或掃描二維碼 ,獲取更多最新資訊 文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