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南在線 發(fā)布時間:2022-08-14
自格拉丹東雪峰的第一片積雪融化,匯于姜根迪如冰川腳下,形成了滾滾長江的正源——沱沱河。自西向東,滔滔江水奔流穿越過青海、西藏,來到四川瀘州,接納沱江,孕育出依水而生的古郡江陽。萬里長江,無數(shù)渡口碼頭因水而興,江陽亦為其中之一,去去來來渡口舟,帆動楫響,隨船漂來一城繁華。雖時光荏苒,歲月變遷,船夫一一歸舟棄槳,昔年渡口歷經(jīng)滄桑,舊人仍佇立江岸,看潮升,寄相思。
據(jù)《瀘縣志》及《瀘縣一覽》記載,宋元以來,出現(xiàn)過的渡口有余甘渡、楊公渡、撫琴渡、順江渡、羅漢渡、雙關(guān)渡、二郎渡、東巖渡、藍田渡、金雞渡、平遠渡、石棚渡12處,更有碼頭23個。史載,清光緒中期,四川總督丁寶楨改革川鹽運務(wù),瀘州運鹽船幫成為朝廷認可的川楚八大船幫之首,凡出川士大夫、大賈巨商、行旅無不從瀘搭乘運鹽出川之船下吳楚,達揚州轉(zhuǎn)運河入京,這才有了趙熙筆下“歲歲官船出故鄉(xiāng)”之說。便也是依靠這些渡口,造就了一個八街九陌、通江達海的江陽古郡。
《瀘州市市中區(qū)志》中說,攬載瀘州境內(nèi)水路碼頭歷來有攬載交通船在城區(qū)往返。長江攬載航線上段起自納溪安富,經(jīng)石棚至瀘州,船只多??砍蜗冢幌露纹鹱詾o州終至彌陀,船只多??吭陂L沱江匯合的小沙灣(會津門附近)。沱江攬載客運交通主要是從胡市至瀘州,亦有通灘、懷德等場鎮(zhèn)的攬載船開往瀘州,??康鼐阢凌藴稀H欢?,時代卷起發(fā)展浪潮一刻不停奔涌向前,鐵路、公路、空中航線層出不窮,這就顯得水路在越發(fā)快速的城市節(jié)奏中格格不入。至1995年,江陽客運渡口只剩下了8個,運行機動船、駁船、木帆船總計也只留下了78只。到如今,乘著木船迎著風(fēng),晃晃悠悠往來于江河兩岸的緩慢時光,卻是一去不復(fù)返了。
君看渡口淘沙處,渡卻人間多少人。
老一輩的瀘州人算是親歷了渡口的興衰。曾經(jīng)的寶來橋渡口連接市區(qū)與茜草,擁有過“全川最大客運碼頭”的殊榮。據(jù)居住在茜草街道的老人們回憶,上世紀(jì)60年代,橫渡長江的客船全為清一色的小木船,4角錢一張的船票,每只只能承載十余個乘客,兩個船夫分為立于船頭船尾,劃槳掌舵,小木船就在船夫的手中,破浪前進。行至江心,水流湍急,左搖右晃,揪得乘船之人提心吊膽。船夫倒是賣力吼著“嘿喲嘿喲”的號子,如同猛龍過江,干勁十足,實有一種人定勝天的熱血豪情。60年代末,機動船出現(xiàn),人們更加傾向于選擇這種安全性更高的渡江方式,小木船漸漸消失于人們視線。到了1982年,瀘州長江大橋建成通車,結(jié)束了瀘州長江段沒有橋梁只能依靠躉船往返兩岸的歷史。2012年,國窖長江大橋建成,一橋架西東,天塹變通途,市區(qū)與茜草徹底融為一體,人們或乘車、或步行,船運這種出行方式注定緩緩?fù)顺鰵v史舞臺。
現(xiàn)在上網(wǎng)搜索寶來橋渡口,還能看見一位名為“林二”的網(wǎng)友在2013年3月21日于瀘州俯瞰論壇上寫下了這樣一句話:“聽說寶來橋,這個瀘州人民熟悉的渡口要封渡了,今天我?guī)е簧岬男那?,坐上了在這里平生最后一次輪渡?!焙唵巫志洌攘葞讏D,依稀可見文字之后的戀戀不舍和款款深情。2013年3月25日,寶來橋渡口終于徹底停運,800年的漫長歲月里,它曾迎來送往,也見朝代更迭,更經(jīng)風(fēng)霜雨雪,與其他渡口一同,構(gòu)筑出張船山筆下“城上人家水上城,酒樓紅處一江明”的繁華盛景,也與其他渡口一道,讓步于現(xiàn)代城市的車水馬龍,無論古今,它都成為了瀘州人心中經(jīng)久不消的一粒朱砂。
依水而榮的城市,也知不與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優(yōu)勢背道而馳。長江以南,藍田金雞渡碼頭依然屹立不倒。登上甲板北望,江陽市區(qū)清晰可見,夜幕降臨,江面在璀璨燈火照耀下映射出繁華篇章。1987年12月至1992年11月,金雞渡碼頭建成,成為我國第一座大水位落差綜合性直立式碼頭,也是四川地方港口第一座綜合性機械化碼頭。水域岸線長230米,枯水期航道寬約500米,深約2.5米,常年可停靠作業(yè)1000噸級以下船舶,深水期可停靠作業(yè)6000噸級船舶。1990 年12 月 28 日,碼頭 3 號泊位散裝輸送線下式試機成功,碼頭真正跨入機械裝卸的新時代,來自古藺、敘永的煤、硫礦通過這里,轉(zhuǎn)運長江中下游。
不論已經(jīng)消逝或仍然存在的貨運碼頭里,一艘一艘“生命”的船只在“歷史”這條長河中排隊駛過,運送著名為“記憶”的貨物,搭建著江陽的興盛繁榮。
月升,日暮,光影交錯,“砰”的一聲,船動了一下,離開了渡口,帶起粼粼波光,蔓延至江河。遠處,燈熄滅了,兩岸,燈亮起來了。
(來源:江潮APP 記者 謝婉玲)
編輯:肖昂
關(guān)注川南在線網(wǎng)微信公眾號
長按或掃描二維碼 ,獲取更多最新資訊
文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