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南在線 發(fā)布時間:2024-01-17
錯落有致的山水畫、栩栩如生的花鳥圖、蒼翠挺拔的迎客松……1月12日,記者在79歲老人李光玉家中看到,滿墻的畫作既濃淡相間、層次分明,又形態(tài)傳神。更讓人嘆為觀止的是,這些畫作都是變廢為寶,用麥稈、易拉罐為原料制成的。
“雖然一天畫畫都沒有正式學過,但一直都很喜歡,退休后我開始自學麥稈畫,不久又琢磨怎么把易拉罐變成畫,這些年一共創(chuàng)作幾十幅了?!崩罟庥窭先苏f,易拉罐畫不僅為他的人生打開了新的天地,也成了他晚年生活的一大樂趣。
無師自通 妙手“生”畫
李光玉這項愛好源于他對藝術的熱愛。2002年從自貢市貢井區(qū)政協(xié)退休后,空閑下來的他自學過國畫、書法,可惜因基礎差等原因“沒有畫出點名堂”。然而他對藝術的追求沒有就此止步?!巴诵莺?,時間變得特別充裕,我就總想著能不能干點有意義的事?!彼@樣說。
一次在逛街時,李光玉偶然發(fā)現(xiàn)了一間特殊的畫室,里面一幅幅由麥稈作的畫栩栩如生,讓他挪不開步子。從那時起,他就有了創(chuàng)作麥稈畫的愿望。此后,李光玉隔三岔五就到那家畫室里仔細觀察畫師作畫,不懂就問,同時暗下功夫,不斷摸索。半年后,他硬是靠自學掌握了這門“手藝”,作出了自己的第一幅麥稈畫。
當熟練掌握了麥稈畫的制作工藝后,李光玉并沒有停下創(chuàng)作的腳步。2018年起,他在麥稈畫制作工藝的基礎上加以創(chuàng)新,又開始創(chuàng)作起了易拉罐畫。
為了有一個獨立的作畫環(huán)境,李光玉在家里的客廳搭建了一個簡易的工作臺。一卷鐵皮、一支簽字筆、一個把子和一把剪刀,幾樣簡單的工具相互配合,他就能雕琢出“易拉罐畫”的基本面貌。
“首先要將易拉罐剪開,接著還要經(jīng)過鋪平、制版、描繪、定型、著色、剪刻、拼接、初裝等等工序?!崩罟庥窦氈轮v述著做畫的整個流程。他說,制作得越多,越能夠體會到其中的樂趣。
在實際制作中,李光玉發(fā)現(xiàn)傳統(tǒng)的易拉罐貼畫顏色單一,底色與銀灰色的對比感不強烈?!坝迷憩F(xiàn)不出來立體的感覺,也表現(xiàn)不了遠近層次?!崩罟庥裾f,為了讓易拉罐貼畫更立體、更好看,他想了很多辦法,也做了許多嘗試。
“易拉罐著色太難了。要么幾天都不干、要么聚攏成一堆、要么起小水泡……從國畫、水彩畫、油畫這些顏料,到油漆、指甲油我都實驗過,還是不行?!崩罟庥裾f,經(jīng)過數(shù)十次實驗研究,終于讓他尋得一種顏料,再利用特殊技法處理,終于解決了易拉罐“著色難”的難題。從此,他的作品告別了單一的色彩,變得五顏六色,格外亮眼。
變廢為寶 精美絕倫
探索出了易拉罐畫特殊的著色工藝,李光玉的制作技藝更加純熟。在李光玉的客廳里,陳列著一幅《孔雀圖》,可以說是李光玉貼畫技藝的完美展現(xiàn)。畫中的牡丹如化作一團錦繡,烘托著兩只氣宇非凡的孔雀,整幅畫色彩明麗,凹凸有致,氣韻生動,孔雀的羽毛根根分明、栩栩如生。
“為了讓畫濃淡相間、層次分明,在給牡丹和孔雀著色后,還要用小刀一根根地‘拉絲’,所以很麻煩。不過當制作完后,看到完美的作品,心里也很是高興?!崩罟庥裾f,孔雀羽毛纖細,必須全神貫注才能剪裁好,整個作品從構思到制作完成,花了他大半個月時間。
這些年,李光玉制作了很多讓人驚艷的作品,不少親朋好友慕名求畫。李光玉說,他愿意堅持做下去,因為用易拉罐作畫對他來說有著不同的意義。當他把自己傾注了心血的作品送給老朋友、老同事和喜歡他畫的人,這些作品就成為了聯(lián)系情感的橋梁。
在熱愛藝術的這條路上,李光玉也不是“孤軍奮戰(zhàn)”。在李光玉創(chuàng)作之初,他的老伴便陪著他到處尋找麥稈、易拉罐等作畫原材料。還時不時拿出李光玉的作品賞析,為他提出一些創(chuàng)作建議。
李光玉夫婦
李光玉的易拉罐畫全手工制作,圖案精美、色彩艷麗、立體感強,已成為獨特的民間工藝品,開始走出深閨被人識。在去年12月舉行的全省鄉(xiāng)村文化振興現(xiàn)場推進會上,李光玉的易拉罐工藝畫參加了展出,受到與會者高度贊賞。
“堅持做這件事,不僅能幫我修身養(yǎng)性,更讓我覺得有事干、有目標,活得特別有意思。”李光玉微笑著說。
(來源:自貢網(wǎng) 記者:周嘉)
編輯:游江
關注川南在線網(wǎng)微信公眾號
長按或掃描二維碼 ,獲取更多最新資訊
文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