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南在線 發(fā)布時間:2025-09-29
“音”為有你,“樂”見江陽。今天的漫游「主題街巷」,我們來到城墻根下,一個流淌著瀘州慢生活的街區(qū)——老瀘州·大河街。
在瀘州北城,緊鄰奔流不息的長江,大河街如同一本攤開的厚重史書,每一塊墻磚、每一片青瓦都在無聲訴說著往事。這里的“慢”,浸透了唐宋風韻與明清煙雨,在古老城墻根下沉淀出一份從容與深厚。
大河街
大河街曾因水運而興,商賈云集,是川南商貿(mào)的核心脈搏;如今繁華雖漸歸平靜,但骨子里的氣度與綿長的人間煙火仍在此和諧共生,釀出獨特的老瀘州味道。
漫步老瀘州?大河街,青石板路被歲月磨得溫潤。640米的宋明城墻如一位沉默的老者,靜靜守護著街巷里的日常,是一處讓時間自愿放緩腳步的所在。會津城垣的青砂條石歷經(jīng)數(shù)百年風雨,每一道斑駁都是歷史的筆跡。緊鄰城垣的會津城垣民居(三圣宮)為清代川南典型的五進院落,曾是商幫祈求生意順遂的精神歸宿,如今修舊如舊,飛檐斗拱間仍可見往昔的繁華與虔誠。
大河街的魂魄,不僅在于靜默的建筑,更在于流動的文化血脈。聯(lián)一大樓舊址立面呈“凸”字形,是川商巨擘肖則可“寶元通”的產(chǎn)業(yè)實證,見證了大河街因水運商賈云集的黃金時代,如今化身為瀘州河川劇博物館。館內(nèi)底樓設有戲臺與茶座,是“慢生活”的絕佳詮釋。鑼鼓聲起,川劇高腔回蕩其間,呷一口清茶,仿佛時光倒流,觸摸到昔日“戲劇窩子”的熱鬧靈魂。歷史在這里不是冰冷的展陳,而是可聽、可看、可品味的鮮活存在。
大河街的生機,更在從不間斷的滋味里流淌。幾十年來,這里的老味道始終固執(zhí)而真誠。清晨,印氏面館的灶火準時燃起,新鮮水面的麥香喚醒整條街巷。一碗地道的燃面或牛肉面,是無數(shù)老瀘州人雷打不動的開場白;對面的無名素面則以極致的簡單,守護著素食者的一方清凈。正午時分,李五鵝肉館里鹵香四溢的鵝肉,或肥腸館中燒得耙糯入味的肥腸,都能瞬間滿足味蕾。夜幕降臨,風蘿卜蹄花湯的攤檔前坐滿了人,那碗用風干蘿卜與豬蹄慢燉數(shù)小時的湯,鮮美醇厚,熨帖著每一個晚歸的靈魂。
難能可貴的是,古老街巷里也生長出新的味蕾。修繕一新的繡樓下,Nomo咖啡的香氣與傳統(tǒng)糯食奇妙邂逅?!包S粑美式”“桂花白糕拿鐵”或“瀘州味道dirty”,成為傳統(tǒng)與新潮的友好握手,詮釋著大河街包容并蓄的生命力。而酒城烤事的煙火氣與渝城記老火鍋的沸騰,則為夜晚注入了酣暢淋漓的活力。
大河街的珍貴,在于未將歷史高高供起,而是讓其自然滲透進柴米油鹽。修繕后的老建筑里開著新潮店鋪,古老城墻下擺著家常飯桌,川劇的雅韻與燒烤的煙火并行不悖。熟人見面駐足寒暄,店家對老主顧喜好的了然于心,這種親密無間的鄰里關(guān)系,是任何現(xiàn)代化街區(qū)都無法復制的溫度。
來大河街走一走,觸摸冰冷的墻石,感受其內(nèi)里的千年余溫;坐下來吃一碗面,聽一段戲,便能懂得:所謂鄉(xiāng)愁,有時就是一座城墻的守望,一條老巷的蜿蜒,和一種不隨波逐流的生活節(jié)奏。
來大河街,與歷史對話,傾聽老瀘州的故事。
(信息來源:江陽發(fā)布 文字:張紅 圖片:張紅 劉學懿 江陽區(qū)攝影家協(xié)會等)
編輯:李永鑫
關(guān)注川南在線網(wǎng)微信公眾號
長按或掃描二維碼 ,獲取更多最新資訊
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