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亚洲无线码av|亚洲欧美高清麻豆综合|国产精品区一区二区免费|国产亚洲一区二区三区无码|久久久久国色av免费观看|亚洲欧洲一区二区综合精品|人妻中文字幕一区二区免费线|国产精品国产三级国产AV中文

川南地區(qū)綜合性網(wǎng)絡(luò)門戶

版筑遺風今猶在 互幫互助世澤長|瀘縣石橋鎮(zhèn)葉灘傅氏家風館探秘

文苑川南在線  發(fā)布時間:2022-10-01

□ 曾佐然

  在中學課本里孟子的《生于憂患,死于安樂》一文中:“舜發(fā)于畎畝之中, 傅說 ( y u è ) 舉于版筑之間”早為大家喜聞樂道。但很多人不知道,在瀘縣石橋鎮(zhèn)永定村葉灘傅氏就是傅說的后裔。

  金秋時節(jié),來到瀘縣石橋鎮(zhèn)永定村八組,探尋傅氏宗祠和族墓群。族長傅舉朝、副會長傅善銀等人熱情地接待了我們,引領(lǐng)我們參觀,介紹傅氏家風家訓,并贈送了家風家訓資料。仔細拜讀,收獲頗多。

傅氏祠堂外觀(曾佐然攝).jpg

傅氏祠堂外觀

  秋陽下,一棟棟磚混結(jié)構(gòu)小洋樓映入我們的眼前。傅家祠堂就隱藏在這一棟棟小洋樓里。如果不經(jīng)人引導,我們很難發(fā)現(xiàn)的。

  據(jù)介紹,葉灘傅家村落共擁有60多戶人家、200多人。在一棟棟小洋樓中,隱藏著一個古老的祠堂。祠堂大院外壩門框有一副對聯(lián)“助商賜姓留青史,版筑遺風傳后人”,內(nèi)壩門框上的對聯(lián)“先祖安邦定國卓著功勛流萬代,后嗣勤耕苦讀光大祖德傳千秋”,非常簡潔地表明了傅氏家族的歷史和家庭精神。

  在族長傅舉朝、副會長傅善銀的引導下,我們了解到了許多鮮為人知的傅氏家族家風家訓的歷史故事。

文物保護單位石碑(曾佐然攝).jpg

文物保護單位石碑

  葉灘傅氏祠堂及族墓群現(xiàn)為瀘縣文物保護單位,是傅氏族系文化的主要見證,對研究族氏文化及社會變遷有著重要的價值。每年農(nóng)歷八月十六日,傅氏宗親大會熱鬧非凡,不但有傅氏宗親參加,而且非傅氏宗親也積極參加,形成一道獨特的家風活動。

版筑遺風  民居歷經(jīng)270多年風雨不倒

  葉灘傅家民居修建于乾隆年間,占地面積3000多平方米,是四合大院,串架土木房屋結(jié)構(gòu),有大門、中門、大朝門,有左、右天井,有內(nèi)、外壩、石器欄桿,雕花門窗、長條板凳?,F(xiàn)存只有內(nèi)外壩、左右天井、一間正堂屋、一間廂房。正堂屋就是現(xiàn)今的葉灘傅氏祠堂,至今已有270多年的歷史了。

  清乾隆11年(1746年),傅昌邠舉家遷往瀘縣里仁鄉(xiāng)二甲地(今瀘縣石橋鎮(zhèn)永定村八組葉灘處)置業(yè)定居。傅家以種植莊稼和以版筑(給周邊的人修建土坯房子)為生。

  令人驚嘆的是,葉灘傅氏傳統(tǒng)民居的主建筑是用土筑成的,在270多年的風雨中仍然堅固。這是為什么呢?這得從發(fā)明版筑的商代名相傅說說起。

  傅氏祖先傅說,當初身為一個奴隸,他在繁重的勞動中發(fā)明了版筑。版筑就是中國古代建筑房屋的一種施工方法。修建房屋時通過墻版來把泥土夯實、打擊、一層一層地逐步往上升高、造型建成。據(jù)說,這種版筑技術(shù)不僅修建了大量的房屋,還治理了黃河的水患,被殷商君王高宗武丁看中,遂“擢舉為相,并賜傅姓”,此后“君臣道合,政事修舉,殷朝復興,天下皆歡”。傅說發(fā)明的版筑技術(shù)代代相傳,為民造福,相傳中國萬里長城的修建中也運用了此技術(shù)。

  葉灘傅氏傳統(tǒng)民居的土墻,就是用他們祖先發(fā)明并傳承的版筑技術(shù)自己建造的,歷經(jīng)270多年風雨不倒。在祠堂中還保存著一副入川后的第三套筑墻(版筑)工具。這副經(jīng)過傅家好幾代人用過的筑墻工具已經(jīng)有100多年的歷史,它見證了傅氏發(fā)明、傳承的版筑造房技術(shù),被傅家子孫珍藏在祠堂里。

  傅家把版筑技術(shù)帶到葉灘當?shù)?,改變了當?shù)匕傩盏木幼…h(huán)境。在以版筑傳家興家的過程中,傅家沒有只限于本族,只要肯學的,他們都慷慨相授。大家不僅住上了版筑筑墻的房屋,許多人還學會這種技術(shù),成為謀生的手藝。

  “傅家人對人很好,我家是上世紀20年代遷到這里來的。當時一個隊學習修房屋的有好幾十個,我們張家就占5、6人?!备导亦従訌埣衫先苏勂甬斈陮W藝的情景還記憶猶新。

  隨著時代的發(fā)展,版筑這一造房技術(shù)已經(jīng)被磚和鋼筋混泥土所代替,現(xiàn)實中很難再覓版筑造房工具。

會長傅舉朝、副會長傅善銀展示版筑技術(shù)(曾佐然攝).jpg

展示版筑技術(shù)(曾佐然攝).jpg

會長傅舉朝、副會長傅善銀展示版筑技術(shù)

  會長傅舉朝、副會長傅善銀不顧年高體弱,掄起版筑工具,給我們演示古老的筑墻技術(shù)。目睹這歷經(jīng)風雨滄桑的版筑工具、祠堂、殘存的天井、斑駁的石階,我們眼前不禁浮現(xiàn)出了傅氏族人帶著版筑工具,為鄉(xiāng)親們修房造屋的情景。

供奉異姓先祖    左鄰右舍要和睦  互幫互助一家親

  “每年農(nóng)歷八月十六,傅氏宗親大會,前來參加的外姓人員比我們本姓都多?!睍L傅舉朝介紹。

  “左鄰右舍要和睦 ,互幫互助一家親。這是傅氏流傳最久的一句家訓?!泵鎸ξ覀兊囊蓡?,族長傅舉朝給我們娓娓道來。

  “這句家訓的來源,和我們宗祠的兩位先祖有關(guān)?!备蹬e朝說,并引領(lǐng)我們參觀傅氏祠堂。

  在傅氏祠堂里供奉有兩樽傅氏先輩的木質(zhì)雕刻像,左為傅君太公,左為張君太公。在宗族祠堂中,供奉異姓先祖,應(yīng)該是極為少見的。為什么會再現(xiàn)這樣的情況,并且流傳下來這樣一句家訓呢?

  原來,傅君太公是唐朝末年咸通年間進士,官職團練使,專職練兵備戰(zhàn)、保家衛(wèi)國。張君太公追隨傅君太公戎馬一生、出生入死、軍功卓著。在一次交戰(zhàn)中,傅君太公陷入敵軍重重包圍之中,情況萬分危急,張君太公舍生忘死施救,最終反敗為勝。此戰(zhàn)過后,二人結(jié)拜為異姓兄弟。因張君太公生逢亂世,常年南征北戰(zhàn),終生未娶,沒有子嗣,傅君太公便立下誓言,傅家后人視張君太公為先祖,在世時享受傅氏尊崇,仙逝后享受傅氏供奉。傅君太公這種親友和睦的家風,從唐朝一直流傳至今,轉(zhuǎn)為“左鄰右舍要和睦,互幫互助一家親”的家訓。

  現(xiàn)在傅氏祠堂中,不僅供奉著傅、張二位先祖,而且傅君太公還身著布衣,張君太公卻穿金戴銀,也正是來源于此。傅氏一族遷徙到石橋鎮(zhèn)葉灘定居至今300年間,不論家庭內(nèi)部,還是和周圍鄰居,都一直保持著友愛、和睦、互助的良好關(guān)系,任何一家有困難,其余人都樂施援手。

  每年的農(nóng)歷八月十六日,在入川一世祖傅太什公生日這天舉行祭祀大會。到會人員除了瀘縣傅氏宗親外,還有來自重慶、宜賓、渠縣、蓬安、古藺等周邊市縣宗親,甚至有很多外姓人都來參加。

展示族譜,傳承家風(曾佐然攝).jpg

展示族譜,傳承家風

  在傅氏宗祠管理委員會中,張家人在里面擔任副會長,參與宗親大會和平時一切活動。為了大力張揚傳統(tǒng)美德和時代新風,進一步促進精神文明建設(shè),葉灘傅氏宗親管理會舉辦了傅氏青少年讀書會,誦家訓揚家風,表彰好公公、好婆婆、好閨女、孝子、孝媳及當年考上大學、應(yīng)征入伍、對家族作出貢獻的家庭,匯聚起社會好風氣,傳播社會正能量。

祖、婆、媳合葬  彰顯患難興家真情

  “百事首重養(yǎng)育恩,修身煉性不忘本;孝敬父母要侍奉,衣食起居常關(guān)心?!边@是傅氏家訓中的要點,傅氏宗親都以此為標準,人人效仿,個個規(guī)范。這在傅氏族墓群中有所體現(xiàn)。

  在現(xiàn)存的25座傅氏族人墓中,有一座嘉慶年間的合葬墓,這座墓很特別。一是合葬的人數(shù)很特別。它不止葬了2人,而是葬了三人,這在四川及周邊省市是很少見的。二是合葬人的關(guān)系特別。他們不是夫婦,沒有血緣關(guān)系,他們是祖、婆、媳三代婦女的合葬。

在三人合葬墓前,講解家風故事(曾佐然攝).jpg

在三人合葬墓前,講解家風故事

  傅氏家族一脈從湘入川,輾轉(zhuǎn)到瀘縣葉灘定居,將家族發(fā)揚光大過程中,歷經(jīng)磨難。傅家男子外出勞動,傅家女子在家拉扯兒孫輩。相傳清嘉慶期間某年干旱,家中收成不好,糧食不夠吃,只能將玉米、麥子、高粱、豆子等粗糧與大米等細糧混合在一起,做成糧羹羹。糧羹羹里糧食少,大都是水,大人孩子吃了都不頂飽。每當吃飯時家里小孩都眼巴巴的守著灶臺,想要多吃糧羹羹里面的糧食。家里養(yǎng)了兩只老母雞,一個月有幾個雞蛋,這雞蛋就成了家中的珍品。祖、婆、媳三代女人一商量,將雞蛋都分給孩子和干體力活的男人吃,自己卻喝著清湯寡水的糧羹羹,沒有怨言。這樣度過了幾年。等到收成好了,男人們找到了生計,家里糧食多起來,也吃得起雞蛋了。婆母和媳婦因為憐惜在災(zāi)年共患難的情分,互相忍口、將食物分給對方,感情已經(jīng)比親生母女更親了。直至死后,要求合葬在一起,想要互相陪伴,祈愿下一輩子再當母女。

  祖、婆、媳三代合葬,成了傅氏后人學習的榜樣。表彰好婆婆、好兒媳也成為傅氏傳承家風的慣例。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葉灘傅氏宗祠一共表彰了好婆婆1456人、好兒媳1876人。(曾佐然/文圖)



編輯:馬驍


關(guān)注川南在線網(wǎng)微信公眾號
長按或掃描二維碼 ,獲取更多最新資訊 文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