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南在線 發(fā)布時間:2023-12-18
□ 陳大剛
題記
故鄉(xiāng)不是一個抽象的概念,而是一個頗有心計的人——從童年開始,他就用食物為我們的口感劃地為牢,讓我們的舌尖終生走不出這個圈子。我因此這樣想過,如果故鄉(xiāng)是個人的話,他大學(xué)畢業(yè)論文的標題絕對是《論佛羅伊德關(guān)于“一個人的童年經(jīng)歷將影響他的一生”》。
提到故鄉(xiāng),每個人心目中都會出現(xiàn)屬于自己的心靈意象。而我竟然會生出這樣的意象——故鄉(xiāng)是一座年深月久的老宅院,門頭匾額上一瓶郎酒氣沖斗牛,大門上站立兩個門神,一個是酸菜,一個是煳海椒……
一
古藺下橋農(nóng)貿(mào)市場是縣城最大的農(nóng)貿(mào)市場。
近年來,這個市場成了許多在外操江湖的古藺人返鄉(xiāng)時的網(wǎng)紅“打卡”地。
這些操著摻雜了成都、重慶、瀘州、宜賓口音古藺話的男女,混跡于熙熙攘攘的土著居民中,將那些來自高家山、轎子頂、松林坡山中的野蔥、折耳根、蟲咬了眼的時令蔬菜,還有土頭土腦的古藺面、小麥粑、水豆鼓、紅豆腐,大包小包往車上提。一個有文藝范兒的老兄專門描述了這樣的情景,“啟程時,就像一條狗,聞著古藺味道尋找回家的路;返程時,又像一條牛,馱著一身的古藺味道。”
馱著的古藺味道中,有兩樣是必須的,一是煳海椒,一是酸菜。若兩個返鄉(xiāng)的市場上相遇了,一個必問,“買煳海椒酸菜沒?”,另一個必答“買了!”相互將手中包一顯,意思是“絕對正宗古藺味道”。那眼神中透出來的虔誠,讓人感覺煳海椒酸菜于他們,不僅僅是故鄉(xiāng)的味道與童年的口感,更是斯山斯水地久天長的牽掛——“我欲與君相知,長命無絕衰。山無陵,江水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與君絕!”
對煳海椒與酸菜,古藺人有一種“剪不斷理還亂”的情結(jié)。由于先前我已有關(guān)于酸菜的文字,所以,本文就專表煳海椒。這煳海椒就是將干海椒熛煳或烤煳弄成碎末,食用時加入適量鹽、醋、味精、蔥花,再用白水或湯汁調(diào)和,最好是用濃釅的茶水。就是這樣簡單的蘸水調(diào)料,卻是古藺菜系當之無愧的靈魂。各類清燉的雞肉、豬肉、牛肉,素煮的瓜兒、白菜、羅卜、青菜,如果沒有煳海椒作蘸水,或涼拌菜不用煳海椒拌,那么這些菜就缺了精氣神,用一個比喻來說,就像開同學(xué)會時當年的班花沒到場。文藝范兒老兄就曾長伸沾著煳海椒的舌頭武斷宣稱:“古藺菜如果沒有煳海椒,‘古藺’二字就要取消!”
我個人的經(jīng)歷是,一次在一半老徐娘的攤子上買煳海椒時,她就眉目傳情慫恿,“我這煳海椒安逸喲,用它蘸白水青菜,大米飯要吃大虧!”沖著她的眉眼,我買了半斤?;氐綖o州照此辦理,果然一口氣就“虧”了三碗飯——青菜是打過了霜雪的古藺高山土青菜,菜水咪甜,飯后喝一碗,哇噻,爽!爽!爽!
二
俗話說“無酒不成席”。古藺傳統(tǒng)人家,是無煳海椒不開飯。從我記事時始,家里飯桌上天天都有煳海椒。
我學(xué)做家務(wù)好像就是從幫外婆熛煳海椒開始的。兒時,家里有大半年時間是燒柴火做飯,制作煳海椒時,外婆先將干海椒放在灶前石板上,再從灶孔里撮一撮火燙的柴火灰撒上去,讓我用小木棍快速撥拉灰里的海椒,待海椒熗煳后,外婆便撣去灰,用手將它搓碎在碗里——很辣的海椒是不能用手搓的,就用擂缽搗,但手搓的味道好于擂缽搗。冬天燒煤,則將海椒先放在火爐邊烤,我的任務(wù)就是盯著海椒,看到熛煳就喊外婆。
我的懂事也是自煳海椒始。記得上小學(xué)二年級時的冬天,我重感冒發(fā)高燒,胃口不開,不思茶飯。外婆用糊海椒拌了山中的野蔥、冬水田坎邊的側(cè)耳根,再加上脆晶晶的酸菜桿,又專門用豬大骨燉的湯做小豆酸菜湯,還撒了一把用糊海椒與木姜花。于是方寸之間,麻、辣、香、鮮就在我面前歡聚一堂。喉嚨里早伸出七八只手來,兩碗飯愉快下肚,一身汗水如“林間小溪水潺潺”。第二天一早,我就哼著“小呀么小兒郞,背著書包上學(xué)堂——”以后,只要我有頭痛腦熱,外婆都照這“藥方”收拾我,次次“藥到病除”。
也就是從那時起,我成了煳海椒的鐵粉——沒它就呑不下飯。1992年,我第一次出川,到河南參加全國糖酒秋交會宣傳郞酒。從鄭州、洛陽、開封一路下來小半月,吃的完全不對路,尤其沒了煳海椒,人就如七竅六魂被抽走了三竅五魂……因了這次慘痛的教訓(xùn),我寫《筆走大中國》一書時,從新彊天池到臺灣日月潭邊,從雅魯藏布江到東北松花江上,都要帶上一包煳海椒;在寫作《筆走五大洲》時,又故伎重演,將煳海椒帶到世界上幾十個國家開眼界——日本壽司來了,我煳海椒;意大利空心粉來了,我煳海椒;南非燒烤來了,我煳海椒;澳洲海鮮來了,我煳海椒;巴西亞馬遜河鮮來了,我還是煳海椒……
我那時有一種神異的感受,煳海椒伸出兩支大手,以故鄉(xiāng)山水的洪荒之力撐著我的背——不愿他的子弟在異國他鄉(xiāng)受丁點委屈。還神異的是,我居然從煳海椒的香味中,“嗅”到了故鄉(xiāng)大地的縷縷炊煙,“聽”到了外婆呵我吃飯的聲音……
三
半老徐娘的煳海椒分微辣、中辣、特辣。
微辣基本上不入古藺人法眼,一般人口中都長著一條吃中辣以上的舌頭。我舅舅、姨媽、叔伯幾家人就是如此。尤其兩個舅舅,外婆說他們是含著特辣的“朝天椒”投胎的“海椒蟲”。但無論喜歡什么程度的辣,共同點都離不得辣。
一方水土養(yǎng)一方人。古藺的水土居然就投人所好——平壩子里黃泥巴土與肥土出的海椒,塊頭大,滿足微辣的古藺人。而山高地陡缺水的干燒土,則出中辣以上。尤以沿赤水河一帶高山一種叫做“火石地”的為甚。這“火石地”是一種碎石粒夾沙土,若種包谷與小麥,遇天干年景基本沒收成。但就怪了,種煙與海椒卻上好。早些年種山煙,那煙灰雪白,煙味不泥腥水臭,不抽煙的聞著也香。這些年種烤煙,都是上等,據(jù)說就有云南煙廠點名道姓要。出的海椒那叫一個辣——五黃六月火爆爆的大太陽下,碎石沙粒被炙烤出的火氣都灌進海椒中,不辣當然說不過去。我10歲時曾用手搓過火石地的海椒,手心半天都火燒火燎。有一發(fā)小上大學(xué)耍了一同班廣東女子,帶回老家顯擺時,其弟為報當年被哥欺負的“一箭之仇”,嘻皮笑臉地用火石地煳海椒伺候未來的嫂子。廣東女子海椒一入口,騰地跳起來,捧著臉驚叫喚,額頭上的汗水、媚目中的淚水、秀鼻中的鼻涕一齊發(fā)飚,稀里嘩啦“千里黃河水滔滔——”。
我當知青的生產(chǎn)隊,每家農(nóng)戶都是重口味,標準的“特辣”粉絲。生息在高寒山區(qū),古藺人喜特辣是別無選擇的宿命。“糠菜半年糧,辣椒當衣裳”,一到漫長的秋冬兩季,蜷縮在大婁山群落中的鄉(xiāng)村就是“天無三日晴,十月圍火爐”。我至今還不能從大腦中抹去鄉(xiāng)下冬天的“經(jīng)典”畫面:呼嘯的寒風中走在鄉(xiāng)間泥濘的山道上,眼中的景象就如同存在主義哲學(xué)家海德格爾對竼?高名畫《農(nóng)鞋》的描述:“從鞋具磨損的內(nèi)部那黑洞洞的敞口中,凝聚著勞動步履的艱辛。這硬梆梆、沉甸甸的破舊農(nóng)鞋里,聚集著那雙寒風料峭中邁動在一望無際,永遠單調(diào)的田垅上步履的堅韌和滯緩。暮色降臨,這雙鞋孤零零地在田野小徑上躑躅獨行……”我在牙齒上下打顫中回到暮色籠罩的知青房,拈一大筷子熱氣騰騰的菜就著煳海椒,“寒風料峭”就被扔到了窗外。我相信山里人祖祖輩輩就是以我這樣的方式與冬天抗衡——特辣的煳海椒上口,就有一團火竄入五臟六腑,依仗這熗入血管里的溫度,山民便能自信滿滿地與大山、小溪,與結(jié)了冰凌的冬水田、雪地上光凌凌的樹木,與田埂上跑著的黃狗黑狗、茅屋上的裊裊炊煙一起,共同期待來年的春天……
甚至,煳海椒的火也曾竄入過高鼻子洋人的五臟六腑。1917年,英國傳教士海烈斯夫婦與加拿大牧師裴光華,來到古藺箭竹鄉(xiāng)最為偏僻與窮困的蔓嶺苗寨“插隊落戶”,修福音堂,建苗族學(xué)校,開西醫(yī)辦拯濟,尤為可貴的是還與窮苦苗家打成一片,那海烈斯妻女就曾著苗裙在苗家火堂吃過煳海椒——1990年代,我在蔓嶺采風時,一個80多歲的古姓苗族大爺告訴我,“大雪封山,天寒地凍,這洋人兩娘母被辣得‘噓那噓’的,直說‘熱!熱!熱!’”
很奇怪,海椒并非藺地“土著”——古藺是個移民縣,漢族人祖上大多是響應(yīng)清政府 “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的號召,從湖廣江西“填四川”來古藺。海椒也隨他們千里迢迢落戶。藺地山高霧重,海椒是袪濕上品;山多草木,制作煳海椒自是方便;那時鹽是稀罕物,更遑論其他調(diào)料。這煳海椒儼然有普渡眾生慈悲心,挺身而出嘯聚山中草木、豬牛雞與各色蔬菜,拼出了具有古藺特色的菜譜拼圖,創(chuàng)立了古藺漢族舌尖上最早的人間煙火,將索然寡味的日子打造得趣味盎然……
我在考證煳海椒的前世今生時,眼前涌現(xiàn)了這樣的畫面——混和著山中樹丫草葉味的煳海椒,有如一匹通體透黑,濃眉大眼的俊馬,奔跑在古藺的山山水水……可以這樣說,古藺味道就是從煳海椒里一寸寸長出來,鮮辣噴香年年歲歲;或者說,幾百年前入藺的一世祖二世祖?zhèn)?,就是用煳海椒培養(yǎng)了藺地原生態(tài)的味蕾,并積淀成這方土地的集體無意識,至今依然是古藺人舌尖上的“初戀”。
四
外婆做的煳海椒是古藺尋常人家最原始的做法,也就是先祖?zhèn)儌飨聛淼淖龇ā耐馄啪褪沁@樣教她的。
1990年代,古藺下橋有一個傳奇大廚叫鄭道義,通街人都喜歡他的蒸豬膀與蒸雞醮煳海椒。所用的煳海椒也是古法“柴火灰熗”,還專門到鄉(xiāng)下收干燒山土出的海椒,又必須是用麻繩串了放在灶頭上方讓柴火煙熏黑。海椒交給他住轎子頂山中親戚,每天上午手搓制作,走十幾里送館子。所以,鄭道義的菜品無論是清蒸、清燉,還是涼拌的椿芽子、野蔥、側(cè)耳根、魚香菜、新胡豆、黃瓜、茄子、羅卜、酸菜桿,那煳海椒一下去,一個個就如同開光通了靈,要飛起來搶人的舌頭。
可惜,那半老徐娘用鐵鍋炒的煳海椒,與外婆和鄭道義的煳海椒不是一個媽生的。而且那海椒也非本地山土所出,據(jù)說大多來自華北平原上之大田中,二者之間是云泥之別。不過,這事也怪不了半老徐娘——她郁悶地告訴我,柴火與煤炭火已經(jīng)在縣城絕種,做飯早就電氣化。我新近回了一趟下鄉(xiāng)的生產(chǎn)隊,鄉(xiāng)親們居然也時尚起了電爐。
其實,從上世紀80年代到現(xiàn)在,也就三四十年時光,其間的人世滄桑還真就是“三十年河?xùn)|,三十年河西?!弊兓漠斎徊恢皇庆魏=放c尋常人家取火做飯的方式。比如,豬肉已不是當年的豬肉——古藺傳統(tǒng)的豬,是享譽一方的“丫叉豬”,黑毛、敦實,用包谷、米糠、麥麩與山中野生豬草飼養(yǎng),那二刀肉炒回鍋肉時,必起滴著油水的“燈盞窩”。記得當知青時,房東家殺年豬炒回鍋肉,幾山幾嶺噴香?,F(xiàn)在的飼料豬炒回鍋肉,沒油氣,不香,就如木片片。雞也叫人糾結(jié)——古藺傳統(tǒng)的土雞,野生野養(yǎng)上一年,才兩斤左右,燉一支老母雞得幾個小時,蓋子揭開,湯面一層金黃的油,滿屋雞味?,F(xiàn)今飼料雞,幾個月速成,燉上半個多小時也速成,湯就是水,肉無雞味。還有那些所謂的良種加化肥加塑料大棚催生的黃瓜、四季豆、蕃茄、蘿卜、海椒、蔥子、蒜苗,一個個大大咧咧拽上了天,不與人親近,壓根兒就不尿廣大人民群眾對蔬菜清香鮮甜日益增長的可恥追求……
但更讓人民大眾要唉聲嘆氣與跌腳捶胸的是古藺河的變故。這條被古藺人稱為“母親河”的河,是黃荊原始森林山系數(shù)十座大山的杰作——這個被稱為地球北緯28度線上碩果僅存的“綠色明珠”黃荊原始森林,千年萬年的嘔心瀝血,成就了古藺河汪肆豐茂的一河清波,如母親乳汁般養(yǎng)育了兩岸土著彝族,養(yǎng)育了后來移民的漢族苗族,也養(yǎng)育了兩岸的豬牛羊雞與水稻麥子包谷海椒。尤其應(yīng)該大書特書的是,這條河還養(yǎng)出了明太祖朱元璋嘉表的“勝得十萬雄兵”的彝族千古奇女子奢香,養(yǎng)出了“血濺淞江,千古贏得英名在,猿啼巫峽,萬古長為烈士悲”的抗日英杰駱健郞,讓蔣中正也為之動容,親筆題詞“與子同仇”……天人合一,那些年月,母親們的奶水也如古藺河水一樣“嘩嘩”歌唱,輕輕松松就能養(yǎng)大一窩可以繡花描紅,能夠保家衛(wèi)國的接班人——上了年紀的人回憶,古藺河寬數(shù)丈,一棵棵大黃桷樹罩著一汪又一汪水潭,晨光在潭邊巖石與河水上跳躍,應(yīng)和著小城挑水、洗菜、淘米、洗衣的盎然生機。夏天正午,一河都有娃娃們洗澡摸魚,童真的笑聲水鳥一樣飛向天空……
河上何人初見月,河月何年初照人?月光下的古藺河多次從我夢中流過,就如同《百年孤獨》一開篇那條流過馬孔多小鎮(zhèn)的小河,“一座座土房都蓋在河岸上,河水清澈,沿著遍布石頭的河床流去。河里的石頭光滑、潔白,活象史前的巨蛋”。然而,也就是數(shù)十年光陰,大自然幾十上百萬年苦修的“武功”,就被這一代所謂“勤勞聰慧”的古藺人廢了——“母親河”已然淤塞,幾近斷流,狀若垂垂老嫗干癟的胸。河水斷不可喝,更不能夠轉(zhuǎn)化為母乳,進入縣城新生代的血管——說來也怪,當下的母親只養(yǎng)一個小祖宗,但那奶水一言不合就沒了;小祖宗們當然也不能在河邊任性地種植童年的天真、單純與快樂……
忽有故人心上過,回首山河已是秋。古藺那些蛻化變質(zhì)的山川、畜禽、蔬菜,于我已形同路人。我只能伸出可憐的鼻子,嗅著記憶中煳海椒的鮮香,與故鄉(xiāng)剪燭西窗,促膝“巴山夜雨”,——昨晚,我又夢見外婆喊我用小木棍撥拉柴火灰里的煳海椒……
后記
寫作拙文時,耳邊總是莫名其妙地飄來林子祥與葉倩文對唱的《選擇》——
走過了春天走過秋天
送走了今天又是明天
一天又一天.月月年年
我們的心不變。
我一定會愛你到地久到天長
我一定會陪你到海枯到石爛
就算回到從前,這仍是我唯一決定
我選擇了你,你選擇了我
這是我們的選擇……
拙文脫稿后,找老家朋友要配圖照片。照片發(fā)過來時,簡直是石破天驚,我在五雷轟頂?shù)恼痼@中,眼又前燦然一亮——面對那個在故鄉(xiāng)遙遠的小山村,用傳統(tǒng)方法制作煳海椒的村姑,我脫口而出,“傳統(tǒng)古法釀造郎酒”!
美國有一部叫《拯救大兵》的大片,而我眼前的照片也絕對是大片——拯救古藺味蕾的大片。這山村女子于古藺人的舌尖功莫大焉,善莫大焉,必須感謝她幾輩子祖宗。她手中的鏟子,肯定要把拙文中的半老徐娘鏟出幾條街。
審美感動使人恍惚——故鄉(xiāng)山野中制作煳海椒的村姑,莫名其妙地就與李春波演唱的《小芳》在我眼前不斷“疊加”——
村里有個姑娘叫小芳
長的好看又善良
一雙美麗的大眼睛
辮子粗又長
謝謝你給我的愛
今生今世我不忘懷
謝謝你給我的溫柔
伴我度過那個年代……
(完)
編輯:李永鑫
關(guān)注川南在線網(wǎng)微信公眾號
長按或掃描二維碼 ,獲取更多最新資訊
文苑